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网-九游会网址

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

脚踏着祖国的大地

徐汇区田林街道退休干部  孙建青

1949101日,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,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!”至今,新中国走过了70年难忘岁月。

一、我和祖国同命运

我是出生在建国初期的“50后”,算得上新中国的“同龄人”。那时由郭沫若作词改编的《少年先锋队队歌》是这样的:“我们新中国的儿童,我们新少年的先锋,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,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。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……”

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”。作为“50后”,我对祖国的认同首先来自于我生长的地方---徐家汇,它是我孩提时代的整个世界。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上海,上海的“首善之区”(领导机关所在地)是徐汇。紧靠徐家汇的同仁街,是我生长的地方。那条蜿蜒的小街以及南侧同样逶迤的老街(徐镇路)分布着六一幼儿园、徐镇路二小、徐汇中学。承载了我和小伙伴最初的足迹,无忧青涩的青少年时代,鲜花、红领巾、高天丽日下的欢笑。当然,徐家汇给我们留下的还不止这些。

同仁街、老街铺着“弹硌路”一路向西,衍生出众多或简短或幽长的弄堂。我家所在的“同仁街66号”在这条街上颇有些“贵族”气,此前是徐家汇公安(警察)分局,住房规整牢固,人称“警察局”。然而与其他弄堂一样,马桶、水缸、煤球炉是所有住户的“标配”。同仁街沿街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,像样的住宅凤毛麟角。 66号斜对面的“辛民新村”更是危棚简屋的“集中地”,走过路口公厕,小路两侧参差、斑驳的住房密密匝匝,仿佛走进“西游记”迷宫。这就是上海,老虎灶、煤球店、公共水龙头、倒粪站,这些曾是徐家汇人的集体记忆。还有——“排队”。记忆中,徐家汇人爱排队,“三年自然灾害”时期更达高峰。米店来了好大米要排队,不要粮票的山芋要排队,配给的年货要排队,紧俏副食品更要连夜排队……。

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,徐家汇进入了第一个发展期。弹硌路早已变身平整的水泥路;商店里东西开始充裕,偶有排队长龙,也是购买一些新鲜玩意。与此同时,小街里的弄堂人口爆满。尽管房管所帮居民搭灶间、装水龙头,办了不少好事,但雨后春笋般长大的“新生代”、“大回城”青年逐渐进入“成家期”,家家住房捉襟见肘。有条件的居民忙着隔房间、占空地,家庭和邻里“大战”频发,“66号”也变得不再宽敞,我家中25平方的住房,也硬生生挤着六口人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,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上海的全面建设,徐家汇也开始了大动迁、大开发的新一轮建设。1992年,我与父母、兄弟搬离了同仁街“警察局”的老屋,那个承载了几代人酸甜苦辣的地方,动迁到了梅陇宽敞有独立厨卫的新居。

进入新世纪,徐家汇经历了几番“涅”。又回徐家汇,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有点“曼哈顿”的味道。同仁街、老街已代之以港汇广场、东方商厦这些摩肩接踵的高档消费场所,还有新虹桥路一带的商家和商品房住宅。无数次我追寻着心中的徐家汇,那些曾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历史“遗存”。看到曾经居住的“都市村庄”已然化作上海新地标,心中还是释然了。

二、走向大地和人民

诗人艾青在《我爱这土地》中写道,“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”。以此来诠释我对祖国的感情,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。我爱我的祖国,不仅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更因为在这片艰难中走来的温暖土地上,有着亿万勤劳智慧、正直善良的人民。

我从16岁走出徐家汇离开上海,到过祖国很多地方,工作涵盖工农兵学商。那些人生旅途中相知或素昧的路人,那些给予我指点和援手的“贵人”,朴实的老乡,热情的同行,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……祖国大地让我对“人民”有了更深刻直接的理解。

1970年春天,69届中学毕业生迎来上山下乡“一片红”。我与好友相约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,却遭遇“政审不符”。辗转来到安徽淮北农村插队,当时心里是灰暗的,未下生产队便独自返回上海。几个月后,公社“五七”干部亲自到沪家访,并对我重新进行了工作安排。来到新的生产队,已是半年以后。在淮北农村,是这个普通的公社、普通的生产队、普通的社员乡亲,让我扫除了心灵阴霾,催我振作焕发青春热血。在我人生逆境收获的真心关怀善意鼓励,化作无穷动力,助我顶风冒雨战酷暑,顺利渡过“生活关”、“劳动关”。1972年,在冰雪漫天的茨淮新河工地,我人生第一次被评为“劳动模范”;1973年,我被任命为公社知青连长,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;一年后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。

三、为伟大祖国站岗

在军旅歌曲中,我最爱唱《为伟大祖国站岗》。部队服役和武装工作是我人生浓重的一笔。说起来,我服现役时间并不长,但作为机关公务员,我有一大半时间与军事和武装工作打交道。我常笑说,年轻时当兵岗没站够,现在继续为国家站岗。

2001年,我再次回到街道人武部岗位,并担任预备役连队政治指导员、党支部书记。“国无防不立”,这是个大道理。市场经济条件下,武装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比较“冷门”。然而我衷心感谢领导的“重用”。

退休前十多年间,我始终工作在国防动员和预备役军官的岗位上。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,武装工作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,不好搞;武装部人少工作多,专武干部有时“既要当爹,又要当妈”,很操劳。在这个“吃力不讨好”的岗位上,自己一是开动脑筋破解“瓶颈”,二是争取领导与基层单位支持,三是注重内外合作上下协力。在“征兵难”的大背景下,武装部历年来多次超额完成任务,全区首次兵役工作规范化现场会也在我部召开;我在民兵预备役工作中敢挑重担,敢当“出头椽子”,“老兵上阵”带队参训,圆满完成民兵预备役重点分队组训、紧急出动等重要工作。由于注重学习实践,勤于思考,注重创新,部里工作经常得到上级领导表彰,成为“老先进”。作为一名“老兵”,我做了一些工作,践行了“为伟大祖国站岗”的诺言。

四、守望祖国的明天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在合肥工作。当时合工大的梁小斌写了一首名为《中国,我的钥匙丢了》的朦胧诗,引起“围观”。诗的中心思想是要寻觅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“美好”。其实,解决中国的问题没有“万能钥匙”,要说有,那也就是“埋头苦干”。

70年沧桑巨变,改革开放的祖国赢得了弥足珍贵的发展时空,谱写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壮丽诗篇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,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接近自己的奋斗目标。我为伟大祖国点赞!

祖国走进了新时代,我们“50后”大多也步入了人生的“第二个春天”。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现在已成流行语。我以为,对于退休同志,“心灵鸡汤”、“养生宝典”可以有,助力新时代同样责无旁贷。我们无需“寻觅”,却应珍惜和守望祖国已有的“美好”。

融入全球经济的祖国,面临更为复杂的多元世界。趋利主义、非传统、党风、民气、“黑天鹅”、“灰犀牛”、颠覆性错误、不确定性等等,这些“热词”令人常感警醒。基层社会,是整个社会治理的落脚点。退休使我们更加贴近民生甘苦,了解社会和基层实情,这也是“优势”所在。置身基层社会,“正当理由”下的不当、不法行为时有发生;基层社会也往往成为黑恶势力的温床,以及腐败行为最后的滋生地。缺乏正义和良知的社会没有未来。我以为,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,退休同志凭借丰富的生活工作经验,理应成为基层社会的“啄木鸟”、“小喇叭”、“清道夫”,将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的誓言,落实到为祖国明天的真诚守望之中。

郭沫若先生,曾在他那首《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》歌词中满怀激情歌唱道:“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,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。”今天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,我们正在努力奋斗、阔步向前!

发布日期:2019-06-24 23:55:55

【返回征文列表】
©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九游会网页版的版权所有 | 沪icp备2021012327号
网站地图